《紫檀》绪言(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朱良志

      早闻周默先生爱紫檀,沉潜优游于紫檀之中数十年。他不仅是一位高明的紫檀玩家,还是颇有识见的紫檀研究专家。为了探索紫檀的奥秘,周默先生多年来流连于国内博物馆、古玩收藏地,并辗转于南方山林幽深之所,数度深入印度、缅甸等国,沿着当年紫檀传入我国的途径,寻找他所需要的资料。其间涉历险,矢志不辍。集数十年实地考察和文献推求之心得,成《紫檀》一书。

这是目前我国第一本系统考察紫檀历史和艺术之著作。前此国内外也有学者论及紫檀艺术,但多为零星涉及,尚缺乏专门的研究。周著《紫檀》一书大大丰富了紫檀研究的领域,发掘了很多不为学界涉略的中国紫檀珍贵文献,对紫檀质料的辨析、中国紫檀艺术的发展等若干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对学界一些模糊的观点作了澄清。如《诗经》中的“坎坎檀兮”,不少研究据此认为我国在先秦时就有了紫檀。本书以大量的事实说明,这并非紫檀,而是青。这是一部嘉惠士林之作。

紫檀大量进入我国在唐代。自唐至今的千余年间,从宫廷到民间,紫檀的魅力无限。紫檀对于中国人来说,乃是神奇之物。中国人爱紫檀,爱它绚烂而幽深的色彩,晋崔豹《古今注》说:“紫木,出扶南林,色紫,亦谓紫檀也。”其色彩是那样的沉静,时愈久,而色愈显,愈有光亮。在中国人的色彩观中,紫色象征着尊贵,故紫檀因其落落不凡的气质为行家所喜爱。紫檀所散发出的奇异香味更令国人着迷,在我们这个好香的国度中,紫檀沉香氤氲,不知带走人们多少精神的希冀。中国人爱紫檀的质地,因生长于南亚热带气候中,湿润的环境和长期的岁月呵护,将紫檀打造成特有的品质,其纹理细腻,材质坚固,冬即之而暖,夏即之而凉,手抚之如玉。紫檀兼具色、香、形三者之妙,真是天赐之宝物。中国人以这样的宝物,做成他们生命中最珍视的对象,如以其为佛像为神物,为琴,为棋,为佩带,到后来制作成最珍贵的家居陈设。紫檀由印度传入我国,与佛教传入中土的途径正相合,故中国人对紫檀还有一种说不出的精神寄托在焉,在中国有大量的与紫檀相关的神话传说。所以史料中记载紫檀,常常强调它的神秘性。紫檀就这样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裹为一体。周默先生这部著作,说紫檀,其实也在说中国人精神的历史。他不是简单的说一个外在的物,而是说与人心灵相关的对象。使人读之醰有味。作者从专家的视角,对紫檀的形态特点、人类利用紫檀的历史等有非常细致的描绘,对我这样的读者——对紫檀不甚了了又有浓厚兴趣的人,真可谓一涌慧泉。

如此珍奇对象,必然会引起文人雅士之咏歌。我在古代文献中,读到了大量与紫檀有关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与紫檀相关的精神生活,同时对紫檀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也提供某种证明。周默先生《紫檀》一书在谈到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文物时,曾涉及到一支五弦古琵琶,这把琵琶正反两面均有精美的螺钿装饰,背面施以鸟碟花卉云形及宝相华文,花心叶心涂上红碧粉彩,描以金线。正面有紫檀拨,用来保护弦拨之处。这件珍贵文物,使我们对唐宋以来反复出现于诗人笔下的“紫檀槽”,有了直接的领会。我国古人有“尺八调悲银字管,琵琶声送紫檀槽”的说法。紫檀槽是至为珍贵的乐器。唐人以得到一件紫檀槽的琵琶为贵,此类琵琶本由西域传入,后中土也尝试以紫檀木来制作。文人们竞相咏歌这样的奇珍。

唐人张籍《宫词》写一个女子执紫檀琵琶弹拨的场面:“黄金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唐和凝《宫词》也写道:“金鸾双立紫檀槽,暖殿无风韵自高。含笑试弹红蕊调,君王宣赐酪樱桃。”所写的就是以紫檀为拨的琵琶。孟浩然《凉州词》是一首送别,其中也涉及到紫檀琵琶,诗中通过紫檀的纹理,写诗人绵绵缠绕的思念。诗云:“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君。”颇有思致。据说运用紫檀制作的琵琶传出的声音格外动人,人们曾用“紫檀敲寒玉,绿袍飘败荷”来形容它的奇妙声音。

宋词中也多涉及到紫檀琵琶,描写则更加细腻。欧阳修有一首《木兰花》词,写女子弹琵琶的神态:“春葱指甲轻拢捻,五彩条垂双袖卷。雪香浓透紫檀槽,胡语急随红玉腕。”雪香指女子肌肤的色和香,紫檀微紫的颜色和女子如雪的肌肤形成微妙的关系,紫檀的香味与女子的体香相互氤氲,别有一种韵味。宋人曾《定风波》词中说:“捍拨金泥雅制新,紫檀槽映小腰身”,也着意于弹琵琶女子与紫檀相映的风采。宋词大家吴文英《杏花天》词写道:“蛮姜豆蔻相思味,算却在、春风舌底。江清爱与消残醉,悴憔文园病起。  停嘶骑、歌眉送意,记晓色、东城梦里。紫檀晕浅香波细,肠断垂杨小市。”上半写一个相思人,以酒消愁,他思念一位萍水相逢的女子。下半就写那次萍水相逢的经历。“紫檀晕浅香波细”,写紫檀,也是在写女子曼妙的姿容。那是一处偏僻的街道,词人停下马来,走进小楼,小楼里,一个女子轻拨紫檀槽,女子的美色和琴声的悠扬,使他不忍离去。绵长的思念在紫檀的香味中缱绻。

紫檀奇异的香味,也被附着上精神的色彩。佛国为香界,紫檀正当其选。故唐代以来,中土佛界常以紫檀来制作小佛像,以表敬心。唐代辩机《大唐西域记赞》描写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其中经过一座城池:“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之所造也。昔如来在忉利天经夏为母说法,王思慕,及请目连将巧工升天观佛尊颜容止,还以紫檀雕刻以像真容,世尊下来时,像迎佛,即此也。”紫檀佛像给取经者留下深刻印象。唐代开始中土也有以紫檀做成佛像来敬奉的。

唐时紫檀的使用颇广,如以紫檀制作棋盘、香炉等等,就是宫中的藏书,往往也有用上紫檀的。如唐王锴《上蜀主奏记》云:“集贤所写,则御书也。分为四部……经库书白牙轴黄带红牙签,史库书青牙轴缥带青牙签,子库书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书绿牙轴朱带白牙签,以为分别,以大学士专掌之。”

紫檀又可作为染料来使用。印度将紫檀素提炼出来作为染料,这些染料曾出口欧洲。其实在中国也有以紫檀来做染料的,当也是受到印度的影响。北宋李《营造法式》说:“若画松文,即身内通用土黄,先以墨笔界画,次以紫檀间刷,其紫檀用深墨合土朱,令紫色。心内用墨点节。、梁等下面用合朱通刷,又有于丹地内用墨或紫檀点簇文与松文名件相杂者,谓之卓柏装。”

作为周默先生的朋友,我有幸先读到这本将要出版的著作,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了我。先生我写几句话,故恭录以上数语,以示欣喜和祝贺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