蠋绣鸯锦  环璧珪璋

明清家具的材质研究之二·黄花黎

 

黄花黎在许多明清家具研究权威的著作中已用上了“罕见”、“绝迹”的文字,并进一步认为“黄花黎”成为鉴别是否明代家具的标志之一,更有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述对黄花黎难以割舍的挚爱。

对于黄花黎家具的追逐、推崇,不仅在中国,而且欧美的一些收藏家、博物馆以拥有一件中国黄花黎明式家具为至高荣誉。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材质的特有魅力与简约典雅的造型,器物尺寸得当,比例和谐,十分得体地处理了色泽、纹理的组合(一般为“一木一器”),柔美的曲线及线与面的连接、呼应,引人入胜的空间几何关系的处理,均为黄花黎明式家具的尊贵地位作出了极为精致的诠释。

一.      黄花黎的基本定义

1.       本文所指的“黄花黎”其植物分类学命名为:

中文学名:降香黄檀

科属:豆科(LEGUMINOSAE)、黄檀属(Dalbergia

          拉丁文学名: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

          英文俗称:Scented Wood, Huanghuali Wood.

中文别称(俗称):花梨、花黎、花黎母、花狸、降香、降香檀、降真香、花榈、黄花梨、香枝木、香红木。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研究中心二○○二年九月十七日《关于黄花梨与香枝木说明》中认为:“黄花梨为明、清古代宫廷家具中的名贵树种,木材材色较浅,有花梨木的花纹和特殊香气,古家具黄花梨木材经现代木材鉴定已能确定的一种为海南产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国家《红木》标准起草小组的专家通过对大量明清家具的残件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研究所的馆藏标本、海南林业局所提供的当地黎民称之为“花梨”的木材标本进行科学鉴定,证实所谓“黄花梨”就是指产于海南岛的我国所特有的“降香黄檀”。

2.       本文不用“黄花梨”而用“黄花黎”原因有三:

第一.       史籍多处有“花黎”之称。宋·赵汝适《诸番志》、明·顾岕《海槎余录》、明朝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卷上“占国城第一”款及清朝张庆长的《黎岐纪闻》中均用“花黎木”。

第二.       “花黎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明·顾岕·《海槎余录》)。花黎木为中国之特产,唯海南岛“黎母山”及其周围生长。除“黎母”、“黎母山”外,黎民将许多产自于海南岛的特产前均加“黎”字,如黎锦、黎幔、黎布、黎单、黎幕、黎毯、黎被、黎襜,黎兜鍪、黎弓、黎刀、黎金、黎茶等;

第三.       区别于其它进口的豆科紫檀属(Pterocarpus)花梨木类的树种。所谓的“新花梨”、“红花梨”多为产于非洲、东南亚、南亚及南美热带地区的豆科紫檀属的树种,与产于我国海南岛的属于豆科黄檀属的“黄花黎”是完全不同属的树种。大多不了解植物分类学的学者往往将两种木材混为一谈,弄不清楚的情况下只好将木材分所谓的“新”、“老”。

 

二.      黄花黎名称之演变

1.       黄花黎名称的演变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演进而产生的。

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称之为“榈木”,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以至于清代的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花榈”,李宗山先生所著《中国家具史图说》(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第6月第1版)第531页称“花梨木亦称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可见“花榈”这一称呼影响至今。

2.        宋朝赵汝适《诸番志》,明朝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及广东海南明、清时的地方志均有“花梨”及“花黎木”的论述,海关关志进口商品名录中也采用“花梨”或“番花梨”,这是随着唐宋明以来“朝贡贸易”的不断扩大及海外贸易的加强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3.        随着海南岛的黄花黎资源枯竭,明末清初或更早来自于南亚、东南亚的花梨木(多为紫檀属)越来越多,到了清末及二十世纪初,便有老花梨及新花梨之说。至今这种说法已很少,主要是随着木材进口商、家具制造商、工匠与收藏家对于花梨木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很少还有人称“老花梨”、“新花梨”。

4.        “黄花梨”究竟从何时开始有此说法,没有权威资料可以佐证。著名收藏家张德祥先生在其《张说木器》一书中认为是由于清末大量使用新的低档花梨,才在花梨之前加了一个“黄”字。也有人认为是二十世纪初,由著名学者梁思成等组建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在明式家具研究中将新老花梨区别,便将明式家具中的老花梨之前加上“黄”字。

1944年北京出版了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1896-1971)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在谈及“花梨”时,他认为从宋或更早到清初,中国家具中所使用的“高级花梨木”可分为三类:

A.     黄花梨——“它包括优美的明代和清初家具的黄花梨”;

B.     老花梨——“在较晚时期,特别是19世纪初叶的简朴家具中常用的、幽暗的褐黄色老花梨”;

C.     新花梨——“实际属于红木群的新花梨”;

此后,研究古建筑及古典家具的学者均采用了“黄花梨”一说,1960年国家文物局《关于文物出口鉴定标准的几点意见》也采用了“黄花梨”这一名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明式家具研究泰斗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研究》更是将中国黄花黎家具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世界上掀起了抢购、珍藏黄花黎家具的浪潮并波及今天也不见消退。

5.        1956年以前,黄花黎并没有什么正式的植物学命名。官方及民间,古典家具研究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均以“花梨”、“黄花梨”或者自己习惯的经验叫法来称呼。1956年侯宽昭教授在科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的《广州植物志》中正式将海南岛黎人称为“花梨”的植物归入豆科黄檀属,命名为“海南檀”(Dalbergia hainanensis),“海南岛特产,……为森林植物,喜生于山谷阴湿之地,木材颇佳,边材色淡,质略疏松,心材色红褐,坚硬,纹理精致美丽,适于雕刻和家具之用。本植物海南原称花梨木,但此名与广东木材商所称为花梨木的另一种植物混淆,故新拟此名以别之。”侯先生此处所描述的植物实际上应为现在称之为“降香黄檀”的黄花黎。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11月第一版第46页)将“海南檀”更名为“海南黄檀”,拉丁文学名为Dalbergi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别名“花梨公”,产于广东、海南及福建,心边材无区别、无香气。这与心边材有区别,心材有浓辛香味的黄花黎(即降香黄檀)是完全不一样的,海南当地人从来也不用“海南黄檀”做家具,主要是空洞多、不成材。

6.        “降香黄檀”一词出现则更晚。植物分类学家经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海南檀”并不是我们所知道的海南黎人称之为“花梨”的植物,完全有必要另订新名。

林学家成俊卿教授的《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1980年出版)认为黎人称之为“花梨”的植物其学名应为“降香黄檀”,拉丁文学名为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原因为降香黄檀“为国产黄檀属中已知唯一心材明显的树种。……心材红褐至深红褐或紫红褐色,深浅不均匀,常杂有黑褐色条纹,……边材灰黄褐或浅黄褐色,心边材区别明显。”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及GB/T18107-2000《红木》国家标准也将海南产的“花梨”木定名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

为了更好的理清“黄花黎”名称演变的脉络,现列表如下:

序号

名称

时期

主要代表著作

1

花榈(榈木)

唐→至今

A.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

B.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C.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

2

花梨(花黎木)

宋→20世纪初

A.    宋· 赵汝适《诸番志》

B.    明·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

C.    明、清广东、海南地方志

D.    清及民国海关关志

3

老花梨

新花梨

清末→20世纪90年代初

A.       艾克《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4

黄花梨

民国初期→至今

A.       艾克《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B.       王世襄· 《明式家具研究》

C.      20世纪80年代始各种研究明清家具的论文、专著均有论述

5

海南檀

19561980

A.       侯宽昭· 《广州植物志》

6

降香黄檀

1980→至今

A.       1980年成俊卿· 《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

B.       傅立国主编《中国植物红皮书》

C.      吴中伦《中国森林》

D.      GB/T18107-2000《红木》

此表清楚地表明“黄花黎”称呼演变的轨迹为:

花榈(榈木)→黄花梨→花梨(花黎木)→老花梨、新花梨→黄花梨→海南檀→降香黄檀。

不过文物界、收藏界及古典家具研究专家仍称为“黄花梨”,这一名称已在国内及世界各地早已熟悉,一般的专著、论文及拍卖图录中均采用“汉语拼音”+“英文”的方式翻译“黄花梨”为“Huanghuali”或“Huanghuali Wood”,本文在前面也采用了此一传统的翻译形式,而GB/T18107-2000《红木》中将其英文译为“Scented Wood”,直译为“有香味的木材”,而“有香味的木材”有几百种,不知指哪一种,也不知GB/T18107-2000《红木》标准的依据。

 

三.      历史典籍中有关黄花黎的相关记载

李宗山先生在《中国家具史图说》第532页认为“晋·葛洪《西京杂记》曾载西汉中山王为鲁恭王所得“‘文木’而作《文木赋》。从其中对‘文木’色泽、纹理的描述看,此木很像花梨木…”。台湾·洪光明先生在《黄花梨家具之美》(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978月第1版)写道:“根据史料记载,大约早自西元第五世纪,中国人已经知道此一木材,……”。根据确切资料,明确记载“花榈”或“花梨”的应该是从唐朝开始,宋朝、明朝及清朝的有关典籍中对其描述也极为简洁,主要是从形状及心材特征、产地、用途进行记述。

1.       唐· 陈藏器·《本草拾遗》

榈木出安南及南海,用作床几,似紫檀而色赤,性坚好。

注:安南:据陈佳荣、谢方、陆峻岭《古代南海地名汇释》“按唐调露元年(679年),以交州都督府改为安南都护府,故地在今越南横山(Hoanh Son)以北的地区,府治在今越南河内。”

2.       宋· 赵汝适· 《诸番志》卷下·志物·海南

土产沉香、蓬莱香、鹧鸪斑香、笺香、生香、丁香……花黎木……,其货多出于黎峒。

注:黎峒——黎人居住的以几户或几十户的自然村落。

3.       明· 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

卷上· 占城国第一。

“其朝贡以三载。其传位受皇帝之封。……其贡物:象牙、犀牛角、犀、孔雀……奇南香、土降香、檀香、柏木、烧辟香、花黎木、乌木、苏木……。”

注:占城国—原为印度古国Campa,后将此名改为现今的越南中南部,唐以前称林邑(音Champa)。

卷中· 暹罗国第十。

“多花梨木、黄蜡……。”

注:暹罗国—今泰国。

卷中· 溜山国第十四。

“凡为杯,以椰子为腹,花梨为跗。”

注:溜山国—今马尔代夫群岛(Maldive Is.)及拉克代夫群岛(Laccadive Is.)。

4.       明初· 王佐增订的《格古要论》

花梨出南番、广东,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广人多以作茶酒盏。

5.       清·谷应泰· 《博物要览》

花梨产于交广黎峒,一名花榈树,叶如梨而花无实,木色红紫,而肌理细腻,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诸具。

注:交广:“交”即交趾国,也称交阯,在越南中部。“广”—广东(包括海南)。

6.       《崖州志》清·张嶲 邢定纶 赵以谦纂修 郭沫若点校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4月第1

卷三· 舆地志三· 木类

花梨,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气最辛香。质坚致,有油、糠格两种。油格者,不可多得。

注:“格”—海南黎人称木材的心材为“格”。

   “油格:—颜色为深紫褐或咖啡色且油性强,硬重的一种黄花黎。

   “糠格”—颜色黄、金黄或带红色,且油性稍差的一种。

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海南文木。

海南文木,有曰花榈者,色紫红微香。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貍斑,又名花貍。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价尤重。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产文昌陵水者与降真香相似。

从上述资料对“花梨”的记载,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个典型问题(在后面加以论述)。

1.       形状:“叶如梨而花无实”(《博物要览》)

2.       心材特征:

A.     “似紫檀而色赤”(《本草拾遗》)

B.     “木色红紫”(《博物要览》)

C.     “紫红色”(《格古要论》)

D.     “紫红色,与降真香相似。”(《崖州志》)

E.     “色紫红微香”(《广东新语》)

3.       纹理特征:

A       “其花有鬼面者可爱;花粗而色淡者低。”(《格古要论》)

B       “其文有鬼面者可爱,以多如貍斑,又名花貍。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坚理密致…。”(《广东新语》)

4.       气味:

A       “与降真香相似,亦有香。”(《格古要论》)

B       “气最辛香。”(《崖州志》)

C       “色紫红微香”(《广东新语》)

5.       用途:

A       “用作床几”(《本草拾遗》)

B       “可做器具、桌椅、文房诸具”(《博物要览》)

C       “广人多以作茶酒盏。”(《格古要论》)

6.       产地:

A          安南及南海(包括南番)(《本草拾遗》)、

B          交趾(《博物要览》)

C         占城国(《西洋朝贡典录》)

D         暹罗国(《西洋朝贡典录》)

E          溜山国(《西洋朝贡典录》)

F          海南(《诸蕃志》、《崖州志》《广东新语》)

7.       分类:

A          按花纹粗细分—《格古要论》

B          按油格、糠格分—《崖州志》

C         按老嫩及纹理曲直分—《广东新语》

以上除产地比较混乱外,其余基本上将黄花黎的相关问题叙述清楚了。至于“降真香”为何物将在下一部分详细分析。

 

四.      近现代对于黄花黎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论

(一)        主要学术观点及争论

1.       “降香黄檀”论

主要是坚持从植物分类学及木材学的科学角度来认识用于制作明清家具的黄花梨。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A          林仰三、苏中海:

a          黄花梨原叫花梨或花榈。

b          为了区别于清代中期以来大量进口的另一类花梨,故根据原花梨材色多数带黄而冠以黄字;另一类则成为新花梨。

c          黄花梨是降香檀(应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的理由有二:

        一是对1980年黄花梨小标本的鉴定;

        二是因降香檀在海南很早以前就叫花梨,直到今天仍称为花梨。

d          降真香(降香、番降),则为明清两代南洋诸国的贡物或商品,主要由印度檀(D. sissoo),小花檀(D. parviflora)的心材而来,常用为降香和医药,也可能用于制造器物。如果是这样,那么黄花梨就不仅仅是海南的降香檀了。

1993年《中国木材》第2期第43页)

B          王世襄:

a          黄花梨古无此名,而只有“花梨”,或写作“花榈”。后来冠以“黄”字,主要借以区别现在还大量用来制造家具的所谓“新花梨”。

b          黄花梨主要产地在海南岛。

c          黄花梨是产于海南岛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之心材部分。

(《王世襄自选集·锦灰堆·壹卷》第78页)

C         洪光明:

a          现在,一般已经共同认定黄花梨在植物学上的名称应该是“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b          在从前,它曾经被称为花榈或花梨木,而从本世纪开始,则将它称为黄花梨,以区别于老花梨。

(《黄花梨家具之美》第一页)

2.       “降香说”

蔡易安

a          “黄花梨”广州称为“降香”。

b          降真香即降香,是黄檀属近百种中之一种,心材颜色较深,呈红褐色,边材颜色较浅,偏淡黄,内外颜色层次明显而肌理细腻,并有深褐色美丽的漪涟状斑纹。在我国及东南亚出产。……国内外的“黄花梨”还有多种。

c          明代硬木家具不少是由“黄花梨”做成的,清中期后因资源缺乏,人们很少采用,故其也成为鉴别明代家具标志之一。

(《清代广式家具》第86-87页,香港八龙书屋19933月第1版)

3.       “花榈说”

此说的代表人物及著作为:

李宗山·《中国家具史图说》,其主要观点整理如下:

A          花梨木亦称花榈木(Ormosia henryi Prain)。

B          花梨木在品种上有黄花梨和新花梨之分(二者在制作时间上也大致可分为清初以前及清中期以后)。

C         标准花梨家具的分类(主要指以老黄花梨为代表的早期作品):

一种是以海南檀为代表的黄檀型花梨家具(黄檀属),另一种是以红豆属花梨木为代表的华南型家具(有人又称之为降香型)。

D         产地:黄檀属的“花梨木”与紫檀属的“花梨木”(红木)皆以两广以南至南洋各国为主要产地,故中国的花梨家具多数由进口木材制作。

E          资料引证:

如明人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中便提到“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李宗山先生并据此认为典型的明式黄花梨家具多用此进口木材。

4.       花梨多种论

濮安国·《明清苏式家具》 浙江摄影出版社19998月第1

A          明代制造家具的花梨木,明人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中记述的非常清楚,他说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

B         先生据此认为“明或清前期的花梨木家具不能全是采用海南檀制作的所谓黄花梨家具。……既有海南檀,也有花榈木。”

(二)        分析与结论

1.       黄花黎与降真香

从本文所引文献中,多处提到“花梨与降真香相似”,有的学者认为降真香是黄花黎或是黄花黎的一种,也可以为器。降真香究竟是什么呢?

中文学名:小花黄檀

别名(俗称):降真、降真香、降香、莲花降香、紫藤香、鸡骨香。

科属: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拉丁文学名:Dalbergia parviflora Roxb

马来语:Kayu laka(马来语音译)

产地:马来半岛、婆罗洲北部及苏门答腊、中南半岛柬埔寨、越南、泰国及中国海南岛、广东西部及广西。

心材特征:颜色呈深红褐色,边材颜色偏淡黄。

用途:熏香(线香的原料)

迷信—降神

染料

药用—治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等。

种类:按宋朝· 叶廷珪《香谱》可分为三种

番降—源于进口或朝贡贸易

土降—源于海南黎母山

广降-源于广东西部及广西

元朝·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中对生于今柬埔寨的降真香的生长环境与心材大小的记载:“降真生丛林中,番人颇费砍斫之劳,盖此乃树之心耳。其外白,木可厚八九寸,小者也不下四五寸。”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降真香款中对其降神的作用、名字来历及药用价值也进行了如下生动描述,认为降真香亦名紫藤香、鸡骨香。“拌和诸香,烧烟之上,感引鹤降。醮星辰,烧此香为第一,度箓功力极验。降真之名以此。俗呼舶上来者为番降,亦名鸡骨,与沉香同名。”“主治:烧之,辟天行时气,宅舍怪异。小儿带之,辟邪恶气。疗折伤、金疮、止血定痛、消肿生肌。”

降真香心材尺寸较小,极少用于制作器物,更不必说大器。但并无确切资料或实物来加以证明或否定。如果将降真香归入黄花黎或花梨木家具的用材也是没有依据的。其主要作用为降神、熏香及药用,在历朝的贡品中均有记载。至于降真香是否为花梨木或黄花黎,其结论已是一目了然了。

2.       几点结论:

A         黄花黎就是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而不是其它任何植物。

a          从历史典籍到现代植物分类学、木材学及相关林学专著、论文均已详细、科学的论述、实验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b          海南岛的黎人均称为“花梨”或“花黎”的木材经测定就是豆科黄檀属的“降香黄檀”为一个树种。

c          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及GB/T18107-2000《红木》国家标准对“降香黄檀”已从法律上进行了权威界定。

B         黄花黎不是“海南檀”或“海南黄檀”(D. hainanensis Merr. Er Chun)。明朝·黄省曾从来没有对花梨木进行分类。

许多学者在论述明清家具所用木材中的“花梨”时大多引用中华书局出、当今学者谢方先生为明朝黄省曾《西洋朝贡典录》所作的校注。谢方先生19815月并为《西洋朝贡典录校注》作序。先生在《西洋朝贡典录校注》卷中,溜山国第十四为“凡为杯,以椰子为腹,花梨为跗。”中的“花梨”作注时原文为:

“花梨,即花梨木。花梨木有两种,一为花榈木(学名Ormosia henryi),乔木,产于我国南方各地。一为海南檀(学名Dalbergia hainanensis),落叶乔木,产于南海诸地。二者均可做高级家具。本书此处指海南檀,木质比花榈木尤坚细,可为雕刻。”

《西洋朝贡典录》成书约在1520年。当时的明朝植物分类学还没有发展到对任一植物进行科学分类,并给以拉丁文学名。众所周知,海南檀是1956年由侯宽昭教授在《广州植物志》中命名的。怎么会跑到明朝由黄省曾发现并命名呢?何况谢先生的注解也不正确,因为花梨木为豆科紫檀属的树种,而花榈木是红豆属的树种,海南檀则是海南人从不将用其做家具,不成材的黄檀属树种,一种木材怎么可能跨三个属呢?有人以此得出花梨及花榈,花梨家具不止一个树种。看来论据乏力,结论也是靠不住的。

C         “花榈木”与花梨、黄花黎风马牛不相及。

a          花榈木的相关资料

中文学名:花榈木

(花榈木树干)

(花榈木树叶)

别名(俗称):花梨木、亨利红豆、乌心红豆、毛叶红豆、鸭共青、猫树、臭皮柴、双丝、白樟丝、乌樟丝。

科属:豆科红豆属

拉丁文学名:Ormosia henryi Prain (Ormosia henryi Hemsl.et WilsO.mollis Dunn)

英文:Henry ormosia

产地:广东、四川、广西、云南、湖南、湖北、福建及越南、泰国也有分布。

心材特征:心边材区别明显。边材淡红褐色或淡黄褐色;心材锯解时初为黄色,后变桔红色,经久为深栗褐色或紫红褐色。结构细,弦面花纹美丽。强度中,气干密度:0.588gcm3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记述“花榈”的相关特征,恰恰是指降香黄檀,即黄花黎,而不是这里所指的“花榈木”(O. henryi prain)。

用途:优良家具材。

药用:枝叶,能祛风解毒,根皮,可治跌打损伤,腰酸。

另外还有以下几种经常被研究明清家具的专家们广泛引用并被误认为是花梨木或红木的树种:

长眉红豆(O. balansae Drake

海南红豆(O. pinnata (lour) Merr.

红豆树(O.hosiei Hemsl. et wils

缘毛红豆(O. howii Merr.et Chun

荔枝叶红豆(O. semicastrata Hance

木荚红豆(O. xylocarpa Chun ex Chen

小叶红豆(O. microphylla Merr.

以上均为豆科红豆属树种,比重较大的只有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俗称鄂西红豆,气干密度达0.758 gcm3,但也未达到《红木》国家标准0.760 gcm3

也有人将含羞草科海红豆属的孔雀豆(Adenanthera pavonina)也作为花梨木或所谓的红木范畴。(别名为海红豆、相思树、红豆、红金豆、银珠、黄婆格)产于我国南部及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及大洋洲。

b          花榈木、花梨、黄花黎相关资料如下:

树种正式名称

科、属

拉丁文学名

气干密度(gcm3

花榈木

豆科. 红豆属

Ormosia henryi

0.558

花梨木

豆科. 紫檀属

Pterocarpus spp.

0.760

黄花黎

(降香黄檀)

豆科. 黄檀属

Dalbergia odorifera

0.820.94

根据GB/T18107-2000《红木》国家标准及其它资料制表

从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到,三种木材虽然同属豆科(豆科植物约17000种),但分属三个不同的属,且其心材特征、纹理、颜色,特别是气干密度差异十分明显。《红木》国家标准规定花梨木在含水率为12%时,其气干密度不能低于0.760 gcm3。而花榈木仅0.588 gcm3

[花梨木(缅甸花梨)]

 

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Gustav Ecke)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认为“经鉴定,从早期花梨木家具上取下的试样属于安达曼红木(Pterocarpus indicus,广东称青龙木)的亚种,……因此可以有理由假定大多数花梨木都是进口的。”

实际上艾克先生一点也没有说错,Pterocarpus indicuss,现在称为“印度紫檀”,是产于印度及南亚地区、安达曼群岛、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的一种花梨木,其气干密度为0.53 0.94gcm3,木材比重变化大,材质变化也比较大,与产于我国海南岛的黄檀属的降香黄檀(黄花黎)从原木特征、心材特征、比重均无法比较。历史上进口的豆科紫檀属花梨木类树种主要有:

已列于GB/T18107-2000《红木》标准的:

树种名称

商品名

心材材色

产地

气干密度(gcm3

中文名

拉丁名

花梨木(类)

Pterocarpus spp.

花梨木

红褐、浅红褐至紫红褐色

热带地区

0.760

越柬紫檀

Pterocarus cambodianus

Vietnam Padauk, Thonong

红褐至紫红褐色,常带黑色条纹

中南半岛

0.941.01

安达曼紫檀

Pterocarpus dalbergioides

Andaman padauk

 

安达曼群岛

0.690.87

刺猬紫檀

Pterocarpus erinaceus

Ambila

紫红褐或红褐色,常带黑色条纹

热带非洲

0.85

印度紫檀

Pterocarpus indicus

Amboyna

红褐、深红褐或金黄,常带深浅相间的深色条纹

印度、东南亚、台湾、广东、云南

0.53~0.94

大果紫檀

Pterocarpus macarocarpus

Burma padauk

桔红、砖红或紫红色,常带深色条纹

中南半岛

0.80~0.86

囊状紫檀

Pterocarpus marsupium

Bijasal

金黄褐或浅黄紫红色,常带深色条纹

印度、斯里兰卡

0.75~0.86

鸟足紫檀

Pterocarpus pedatus

Maidu

红褐至紫红褐色,常带深色条纹

中南半岛

0.96~1.01

      根据GB/T18107-2000《红木》制表

      气干密度未达到0.76 gcm3,列入亚花梨木类,不能称之为花梨木。

未列入GB/T18107-2000《红木》标准的新近大量进口的紫檀属花梨木有(大多数气干密度<0.76 gcm3 )。

中文名称

拉丁名

产地

安哥拉紫檀

Pterocarpus angolensis

非洲中部

安氏紫檀

P. antunesii

热带非洲

刺紫檀

P. echinatus

菲律宾

药用紫檀

P. officinalis

南美洲圭亚那高原

罗氏紫檀

P rhorii

南美洲圭亚那高原

非洲紫檀

P. soyauxii

非洲西部、东部

变色紫檀

P. tinctorius var. Chrysothrix

刚果盆地及坦桑尼亚

堇色紫檀

P. violaceus

巴西

以上花梨木中,非洲紫檀(P. soyauxii)的进口量最大,其次为安哥拉紫檀(P. angolensis)。这两种花梨木被大量地用以冒充东南亚产花梨木,(市场上叫“红花梨”,“高棉花梨”“巴花、非洲花梨”),并通过染色、做旧冒充黄花梨在家具成品市场上销售。

(红花梨切片)

 

另外,从1996年以后,从越南荣市港转口至中国的一种淡浅黄色(也有红褐色)其纹理十分接近海南产的“降香黄檀”而被称为“越南黄花梨”的木材(实际上产于老挝西北部,只不过从越南转口而已)。气味酸香味,木材发干,比重约0.70左右,纹理较乱,与木材本色较为接近,已被大量用于冒充海南黄花黎而仿制成明式家具,做旧后更难以辨别。有的木材学家认为应归于豆科黄檀属酸枝木类,也有的认为应归入黄檀属香枝木类,但不能等同于海南产降香黄檀。如图,上部颜色较深的为海南产黄花黎,下部为所谓越南黄花黎。同时擦上同一种蜂蜡,但结果完全不一样。海南产黄花黎因其油性大,比重大,故蜡的渗透较慢。而越南黄花黎因油性差,比重不大而蜡的渗透也很快。这种木材的价格如按同样规格还不及海南黄花黎的十五分之一。

国内外关于越南黄花梨这种植物没有任何植物学或木材学研究方面的现存资料。本人曾于2003年及2004年两次赴老挝林区所得初步资料如下:

中文学名:未定

拉丁文学名:Dalbergia spp.

科属:豆科黄檀属

俗称:越南黄花梨

      Mai Dou Lai(老挝)

      Huê        (越南)

产地:老挝与越南交界的长山山脉(Giai Nui Truong Son)东西两侧及泰国东北部的乌隆(Udon Thani)。

据泰国林业调查工程师Laxavong先生及老挝Khammouan省的林务官Inpan先生介绍,越南黄花梨一般生长在长山山脉海拔400-800米的悬崖峭壁上,低于海拔400米的地方很少生长。1-4月落叶,5-12月长叶,开花则在10-11月间,花分黄、红两种,木材也分红、黄两种。红色木材在采伐1年左右,一立方米约10001100Kg。黄色约700800Kg。气味酸香味,木材经锯解后表面干涩,花纹与海南产降香黄檀十分相似,但纹理走向较乱,其色与木材本色较为接近。

现将花梨木与黄花黎(降香黄檀)基本特征比较如下:

 

花梨木(Pterocarpus spp.

黄花黎(降香黄檀 Dalbergia odorifera

气干密度

多数0.450.95gcm3,浮于水

0.820.94,油性重者多沉于水

心材

材色均匀,常带深色条纹

材色不均匀,深色条纹明显

气味

清香

辛香较浓

荧光现象

刨花水浸有荧光现象

导管

导管线色泽近其本色

色深,于其本色反差大

(参考林仰三、苏中海《红木纵横谈》1993年《广东林业科技》第3期)

即使明清或更早或更晚有人用花梨木制做家具,有人用花榈木制做家具,有人用黄花黎制做家具,也有人用柏木、柞木、楠木、榆木制做家具,它们也只能称为花梨木家具、花榈木家具、黄花黎家具、柏木家具、楠木家具或其它家具,而没有必要全集中在某一大类木材中。故宫的内装饰材料许多就是用的花梨木(Pterocarpus spp.)如:体和殿及益寿斋内的槅扇。真正懂行的木材商人,木匠及经验丰富、明察秋毫而又自己掏银子的收藏家绝对不会将花榈木、花梨木与黄花黎(降香黄檀)混为一谈而统称“花梨家具”。

故宫及颐和园内存的许多家具也是用花梨木做的。我们有必要将其与黄花黎联系在一起吗?

                                                                      相关木材价格表

木材名称

规格(cm

价格(万元)

备注

海南黄花黎

不规格的较好的板料

50-100/MT

旧房料或旧家具料

越南黄花黎

不规格的板、方料

1.5-6/MT

产于老挝西北部

缅甸花梨木

方材

0.8/m3

学名为“大果紫檀”

非洲花梨木

方材

0.35/m3

学名为“非洲紫檀”“安哥拉紫檀”

花榈木

原木

0.20/m3

 

从上表可以看出,有人为什么将木材名称鱼目混珠,为什么将“越南黄花黎”冒充海南黄花黎的真实目的。

 

五.      黄花黎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与材质的关系

我们从历史典籍中看到了零星的对黄花黎的地理分布、生长环境及心材特征的表象描述,海南岛各县包括今天的三亚、陵水、万宁、文昌、琼海、琼山、定安、澄迈、临高、儋州及西部、西南部地区的“黎峒”中均有分布与生长。至于有关溜山国、暹罗、真腊、占城、交趾、安南、南洋或南海诸蕃有 “花梨” “花黎木”,但没有任何科学检测或其它资料证明此种“花梨”或“花黎木”是今天的黄花黎(即降香黄檀, 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同样也只能猜测它是类似于海南产的黄花黎的“花梨木”。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雨林里很少没有留下植物学家、木材学家足迹的地方,至今没有任何一家研究机构或科学家个人宣布在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现了与海南产的黄花黎(降香黄檀)同科同属同种的树种,只有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极少量人工引种的黄花黎,其材质与海南岛产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黄花黎地理分布的特点及特有的生长环境对其心材的颜色、纹理、花纹、光泽、油性的影响十分明显。弄清楚这些问题,可以科学地鉴别黄花黎木材、黄花黎家具的优劣,掌握其相关特征,对于认识、欣赏与收藏黄花黎家具是十分有益的。

1.        形态特征与“可爱的鬼脸”

黄花黎为落叶乔木,树高 10 25 米,最大胸径超过 60 cm ,树冠广伞形,分杈较低,枝桠较多,侧枝粗壮,树皮浅灰黄色。奇数羽状复叶,长 15 26 cm ,卵形或椭圆形;花淡黄色或乳白色,花期 4 6 月;荚果舌状,长椭圆形,扁平, 10 月~翌年 1 月为种子成熟期。

(黄花梨豆荚)

(黄花梨树)

 

 

(黄花黎鬼面纹)

(黄花黎纹理)

 

现代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专家及收藏家,均将“鬼脸”作为黄花黎的识别特征之一,洪光明先生《黄花梨家具之美》的封面照片就是由多个大小连接的鬼脸组成的瑰丽图案。洪先生称之为鬼面纹(“Ghost face”)。明代学者曹昭称之为 “可爱鬼面”(“lovable demon face”)(见洪光明·《黄花黎家具之美》第 7-8 页)。也有人称之为貍斑。这是由于黄花黎的生态特征所决定的。

海南岛山势陡峭、险峻,我们所见到的黄花黎多源于天然林,没有人工修枝培育,任其自然生长。直径在 30 cm 左右的天然林伐下后活的枝桠较多,枝桠与主干连接的地方产生活节,削去皮及边材后,疤节在心材上留下的痕迹就是 “可爱的鬼脸”了。鬼脸实际上就是活节所形成的图案。由于黄花黎本身材质细腻致密,油性重,色素分布在活节部分显得极不均匀,颜色且深,形成深浅不一的圆圈或不规则的弧形图案。黄花黎分枝较低,枝桠较多,就是造成“其文有若鬼面,亦类狸斑,……其节花圆晕如钱,大小相错……”的主要原因。

黄花黎径级越大产生鬼脸的可能性就越少,主要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态环境所致,越大其主干只能往上窜,多年后早年所生的枝桠就会自然脱落,其活节也会随着时间的久远而长成有规则的、和缓的、象移动的山坡一样的局部纹理,所以我们所见到的明清黄花黎重器很少有鬼脸,整个图案为深浅不一的褐色直纹夹带着象金光闪烁而跳跃流动的溪流。

清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十五·木语·海南文木中认为黄花黎“老者文拳曲,嫩者文直”则刚好将两者的纹理特征颠倒了。至于屈氏认为黄花黎树“往往寄生树上,黎人方能识取”更是张冠李戴。黄花黎树可独立生长,也可以成片生长,更可以与荔枝林、香合欢、鸡尖、厚皮树、或麻楝、垂叶榕、幌伞枫、白茶等多种植物混生成群。檀香木(santalum album)是寄生性植物,没有适合于檀香木寄生的植物,檀香木是不能单独生长的。屈氏可能是将檀香木的生长习性错用在黄花黎上了。

2.       地理分布与黄花黎迷人的色泽

古斯塔夫·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赞美黄花黎迷人的色泽时写下了如下优美的文字:“这种色调带有如同从金箔反射出来的那种闪闪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上洒下一片奇妙的光辉”。

(黄花黎)

 

我们在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及上海博物馆的黄花黎家具存列品,故宫、颐和园及近年拍卖会上的黄花黎家具及其它小件,黄花黎的材色多呈浅黄色或金黄色,红褐色或深栗色近似咖啡色的很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林学家王德祯先生对黄花黎的研究极为精深。作为林学家,他目前能成片或较多地看到的黄花黎“分布于海南西南部海拔 600 m 以下的低山丘陵及部分台地,位于北纬 18 °68 19 °40′,东经 108 °76 ′~ 109 °30 成片次生林集中在海南东方的广坝、江边、热水、昌江的七差和乐东县境,包括三亚西南部,东东盆地,东方盆地,昌江至白沙盆地一线以西,直至部分海滨 3 级台地平原”。

黄花黎的分布区地势由中山、低山、丘陵、逐渐降至滨海;地层为花岗岩地层;黄花黎林下土壤为花岗岩风化物上发育的褐色砖红壤,平原区为浅薄的红壤,石质粗沙,腐殖质含量丰富。这独特的地形、地质土壤均为黄花黎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参考《中国森林》第3卷,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6 月第 1 版)

王德祯先生描述的海南西南部的黄花黎由于其特殊的生长条件,西部、西南部的黄花黎一般呈浅褐红、深褐红及深栗色,近似于咖啡色,宽窄不一,颜色深浅不一的褐色条纹十分明显。也有由于黑色素分布不均匀而产生许多不规则的近墨黑色的条纹和斑块,这是西部、西南部黄花黎在色泽上尤为迷人的地方。洪光明先生《黄花黎家具之美》的封面及第 70 页的镜箱, 79 页“十七世纪黄花黎小官皮箱”正面的门板均应为产自于海南岛西部的黄花黎。

(黄花黎黑色素聚集)

 

而海南岛东部、东北部阳光充足,雨水丰沛,全为五指山和缓的坡地及平原地带,其土壤多为火山喷发后留下的厚厚的火山石及火山灰,土壤肥沃,营养丰富。在东部、东北部生长的黄花黎的色泽多呈浅黄或金黄色,且径级大者为多,纹理直而少有或没有鬼脸。我们看到的明清家具的原料多源于此的另一原因为:东部及东北部地区山坡和缓,平原面积大,特别适宜于黄花黎的采伐与运输,而西部则山坡陡峭,运输极为不便。

3.       独特的气候与黄花黎致密多变的纹理

黄花黎的适生条件除了海南岛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外,其独特的干湿季十分明显的热带季风岛屿气候也是影响黄花黎分布与生长的最关键因素。

黄花黎分布区年平均气温 23 25 ℃,年降水量 12001600 mm,而蒸发量高于降水量,蒸发量为 16002300 mm ,降水集中在 510 月,月雨量 213.3 mm 以上,占年降水量的 80%,在 3 11月平均气温高于 22 ℃,高温多雨的季节正是黄花黎发芽开花的生长季节。而从 11 月至 4 月则进入少雨干旱的旱季,月雨量仅16 29 mm,长达半年,干湿季交替明显。这样雨热同期,花叶同时抽出,有利于黄花黎的生长;旱凉同季,黄花黎则脱花落叶,停止生长,度过不利生长环境。

上述独特的热带季风岛屿气候为黄花黎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从黄花黎的横截面看,年轮宽窄不但细密清晰,材色深浅不一,两者或两种以上颜色相间,这是与其独有的气候影响黄花黎生长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炎热多雨的生长季节,其材质部分较宽,颜色稍浅,旱凉少雨的时期黄花黎停止生长,其木质部分材色稍深或很深。从纵切面上看,黄花黎的纹理似跳跃的溪流,移动的沙丘,和缓的山坡,弦切面更是尽现狸斑、鬼脸、伞形纹等多姿多彩的花纹。

 

六.      黄花黎的基本特征与习惯性分类

在前一部分已经讲了许多黄花黎的特征,要达到不管是新、旧材料或家具一眼就能识别其为黄花黎绝对不是纸上谈兵所能做到的,主要是丰富的实践经验,要从原木到板材,板材到家具,比较不同年代的材料与不同年代的家具,自己摸索的经验与识别方法是鉴别、收藏黄花黎家具最好的的钥匙。

1.        GB/T18107-2000《红木》国家标准除了对降香黄檀(也即本文所称的“黄花黎”)的科属、产地及中文拉丁文学名作了规定外,也对其木材构造特征作了具体的描述与界定:

“降香黄檀 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

散孔材至半环孔材。生长轮颇明显。心材新切面紫红色或深红褐,常带黑色条纹。管孔在肉眼下可见至明显,弦向直径最大208μm,平均114μm;数甚少至略少,2-12/mm2,轴向薄壁组织肉眼下可见。至为傍管带状(多数宽1-数细胞)及聚翼状。木纤维壁厚。木射线在入大镜下明显,波痕可见。射线组织同形单列(甚少)及多列(2-3列,4列偶见)。新切面辛辣气浓郁,久则微香;结构细;纹理斜或交错;气干密度0.82-0.94g/m3。”

这是从木材学家的专业角度进行描述的,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一般的收藏家及木材商人认识黄花黎的基本特征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A.         纹理与颜色:行话一般讲黄花黎是“红木的(即酸枝木)纹理,花梨的底色”。酸枝木(主要是黑、红酸枝)的条纹一般较深且宽窄不一,花梨的底色为黄、红褐色,但没有特别明显的条纹。如果看不清楚,则可找一些清水泼在家具或材料上,其纹理、颜色全部呈现在眼前。

B.         比重及手感:用手掂应比较有份量不至于发飘;手感应温润如玉,真正的黄花黎成品不会有戗茬或阻手的感觉。海南岛东部的黄花黎除了颜色浅外,份量也稍轻一点,油性稍差,而西部的黄花黎则油性很重,油质感经几百年也不会减弱。

C.        气味:新锯开的黄花黎材料有一股浓烈的辛香味,但时间久了,特别是成了老家具,其气味则转成微香,一般是闻不出来的。如果允许的条件下,可在不起眼的地方刮下一小片,闻出香味一般就是黄花黎(当然还有其它条件)。

D.        烟色及灰烬的颜色:用火烧黄花黎的木屑其烟发黑直行上天,而灰烬则为白色,燃烧时香味也较浓。

2.       习惯性分类:

黄花黎(即降香黄檀)在植物学家及木材学家的著作里只有一种,不存在分类问题,而明清家具研究的学者及收藏家、木材商人也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除了有人按新旧分外,也有些学者提出了以下分类方法:

A.         著名收藏家张德祥先生在黄花黎材料及古旧家具的鉴赏与研究方面均十分精深,他在其《张说木器》第67--68页中认为黄花黎有三种:

“一. 黄檀型。此种黄花梨色淡黄,质细色线纹理不明显。多见于较早期的明式家具。

. 油香型。此种木材含油质较多,色暗橙中带黑红,色斑纹理呈条状,光下有动感。呈“琥珀”及“木变石”一类玉石的透明感,这种木料极易同红木混淆。造型多偏晚。木质较轻。

. 降香型。色土黄,有呈条状木纹,细观棕眼呈八字形排列,似鱼肉纹。质量较重。常出现黑色髓线组成的斑纹,聚集处呈鬼脸状。是黄花梨中最美观最典型的一种。用量也最大。”

B.          李宗山先生在《中国家具史图说》第533页认为:

“从明清时期花梨家具的选料来看,标准的花梨家具主要是指以老黄花梨为代表的早期作品,其中又可分两种:一种是以海南檀为代表的黄檀型黄花梨家具(黄檀属);另一种是以红豆属花梨木为代表的华南型花梨家具(有人称之为降香型)。”

从李宗山先生的分类看,只是张德祥先生分类法的演绎而已。

除了同意张德祥先生关于黄花黎材质的描述外,张先生也提出了一个前人从未提到的一个重要观点也是十分准确的,即色淡黄者“多见于较早期的明式家具”,色深者“造型多偏晚”。其黄檀型与降香型的名称是不科学的。因为黄檀除了是豆科中的一个属的名称外(黄檀属的木材有100多种,材性及特征各不相同、差异极大),还是一个树种的名称,GB/T16734-1997《中国主要木材名称》第46页代码为2.2.222.2的树种名就为“黄檀”,拉丁文学名为Dalbergia hupeana Hance,心边材无区别,无香气,南方主要用于家具把柄、车轴等。用一个属或一个树种的名称来进行黄花黎分类(黄花黎本身就是豆科黄檀属的一个树种)显然是容易引起混乱,也是不科学的。至于降香型也是同此道理,降香本产于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是薰香及药用的。海南产的黄花黎的主干心材部分及根部心材是在进口降香货源不足的情况下之替代品而不是真正的降香,海南很少叫“降香”的。另外,油香型中提到此类木材,“材质较轻”也是没有根据的,一般黄花黎中油性重的产自于西部,有的入水即沉,油性重则比重必然重。

李宗山先生的概念十分混乱,让人难以理解。

用黄檀型及降香型已不可取,但前面分别加上“以海南檀为代表的”和“以红豆属花梨木为代表的”则更加混乱了。我们已经知道,海南檀不是黄花黎,海南人也从不将它用于做家具,而红豆属中根本就没有花梨木,花梨木源于豆科紫檀属。另外“华南型”为何物,也只有李宗山先生本人独自品味了。

海南岛的黎人将木材分为两类:有心与无心。有心的叫格木、无心的叫杂木。木材的心材部分称之为“格”,边材则称之为“漫”。黎人将黄花黎也分两种:

第一.  油格----主要是指产自于西部颜色较深、比重大而油性强的黄花黎心材部分;

第二.  糠格----主要是指产自于东部、东北部浅色的油性稍差的黄花黎的心材部分。

也有按黄花黎心材部分的颜色分类的:

       浅黄、黄

       金黄(桔色、蜜黄)

       浅褐色

       红褐色

       深褐色,近似于咖啡色

也有按区域分的:

       东部

       西部

目前西部油性强的黄花黎价格略高于东部油性稍差的黄花黎,东部的黄花黎由于明清时期的过度采伐已几近绝迹。

 

七.      黄花黎的虫蚀过程与潮化过程

宋朝·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有一条是关于“麝香木”的:“麝香木出占城,真腊,树老仆淹没于土而腐,以熟脱者为上,其气依稀似麝,故谓之麝香。若伐生木取之则气劲而恶,是为下品。泉人多以为器用,如花梨木之类。”

宋·叶廷珪《香谱》也有此记述:“麝香木出占城国,树老而仆,埋于土而腐,外黑内黄赤,其气类于麝,故名焉。”

       赵汝适及叶廷珪关于麝香木形成的描述与瑞香科(THYMELAEACEAE JUSS.)沉香属(aquilaria agalocha Roxb., aloexylon agallochum)植物所形成的沉香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麝香木有可能会用于雕刻或其它小件制作,而不是做家具的黄花黎。有些学者在自己的论文里引述赵汝适“麝香木”的资料时,确认其为花梨木或黄花黎的一种,同样也是毫无根据的。但用于做家具的黄花黎木料的形成过程与之是极为相似的。

(一)        黄花黎的虫蚀过程

黄花黎原木一般在伐后黎人并不急于外运:

第一. 是否必须要换取生活必需品;

第二. 是否是换取生活必需品的最佳时期;

第三. 也是最重要的,新伐材湿重,外运极为困难,黄花黎边材部分较大,所占份量也大,砍削起来十分困难。黄花黎边材部分为淡黄色无气味的软质部分,最受白蚁的欢迎。白蚁会在很短的时期内(1-3年)将边材部分咬蚀,当遇到有辛辣芳香而又坚硬的心材部分时自然地停止了咬蚀,可用的黄花黎心材部分就这样保留了下来。这就是黄花黎的虫蚀过程。

(黄花黎虫蚀过程)

 

(二)        潮化过程

虫蚀过程有可能是一年,也有可能是两年或三年。黎人也可能忘记了自己所采伐的黄花黎置于何处,这样黄花黎在虫蚀过程中或之后就总是置于山地裸露于自然环境之中,由于海南岛特有的雨热同季、旱凉同期季节的不断变换,使虫蚀过后的黄花黎心材直接经过反复多次的干燥、潮化,使黄花黎心材部分颜色趋于加深,醇厚而一致,油质及芳香物质浸润全身,使其玉质感更加鲜明。

(打磨后的黄花黎)

 

正如古斯塔夫·艾克先生所言:“这引导人们想到可能是有意把木材放到土地,使它通过潮化而经历一种成熟和变色过程。也许这能说明大多数较老黄花黎木家具的芬芳香味和浓艳深色的由来。”(《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第28页)

新伐材其辛辣味刺鼻,木材表面发干,油性较差(特别是新伐人工林),尚未转化为心材的边材与心材交织,颜色斑驳无章,纹理及光泽不及经过潮化与虫蚀后的“格”。

这些也是黄花黎材质优劣最显著的识别标志之一。

 

八.      稀有性

1.       历史上海南岛的黎人一般分为生黎与熟黎两种。

生黎为居住深山与官府不相往来,也不交赋税者。清·张嶲《崖州志》:“生黎嚣顽无知,伏居深山,质直犷悍,不供赋税,亦不出为民患,……间有患及居民者,则熟黎导之也。”

熟黎,多为湖广、福建等外省人迁入者,居黎母山外,耕种官田,交纳赋税与官府有交往者。

生黎居住地多产沉香、黄花黎、土苏木、鸡翅木,如果广州及泉州的客商购买这些土产,往往熟黎引导至生黎所居“黎峒”,经生黎同意后才开始采买。明朝顾《海槎全录》谓:“花黎木、鸡翅木、土苏木,皆产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识路径,不能寻取,黎众亦相容且。”生黎最需要的是盐,其次为铁(主要用于械斗),其余生活必需品再次之。如果不是不得已而必须购买盐或其它生活必需品,黎人是不会轻易砍伐或用“花黎木”换取生活必需品的。这是导致黄花黎稀缺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历代理黎政策失当,汉人、官府与生黎关系恶劣,也是造成黄花黎稀缺的主要原因。

万历42年,兵部题复两广总督张鸣冈条议崖黎善后七款第五款为:“议荡洗山菁黎彝凭恃山菁为薮。今既建营,议将大木伐为堂构,小木积为烧造。每季大焚山,开路一次。听查盘官岁时稽核,使黎无巢穴。”清朝冯子材、张之洞平黎均伐木开路,烧山毁林。(清乾隆·宋锦《崖州志·卷五》)官府除了每年大规模采伐森林外,还放火烧山以缩小生黎的生存范围;同样,黎人也将大木伐倒,用树枝、茅草覆盖,兵来则用火阻之。这是黄花黎及其它木材迅速减少的原因之二。

原因之三,历朝政府强制性的向海南征集黄花黎,不仅造成黄花黎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使地方官员为完成进贡不惜采用一切手段,使生黎极为反感,故意将大小黄花黎伐倒任其在山中腐烂而不外运,造成黄花黎极为匮乏,价格狂涨。清朝·张庆长在《黎岐纪闻》中称:“花黎木,色红紫而花细,较别地产者为佳,然近日黎人狡狯,以年办贡木,恐致贻累,见花黎颇砍伐之,故老者渐少焉。”

第四,黄花黎特有的采伐交易方式及采伐、运输条件极为困难也是造成其稀缺的重要因素。

A.         明朝所贡黄花黎,一般是由省民(即熟黎)以生黎紧缺的盐、铁、鱼、米向其采买黄花黎、沉香等物,生黎则入山采伐,再由省民出售给采办官员或广州、泉州客商。泉州客商一般从海上船载酒、米、面粉、纱绢、漆器、瓷器等向省民换取花黎、沉香、槟榔等黎峒土产。省民一般两头欺骗以获得较大利润,如果一处产生困难,则整个供应链无法连接,特别是生黎不是非购进生活必需品的时期,黄花黎的供应则是无法完成的。

B.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黄花黎的交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乾隆时期,清军总督杨廷璋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领兵镇压定安黎首王天成后起奏:“琼郡每年例办进贡花梨、沉香,向来各州县承办花梨木,系专差领票赴黎购买,令黎头送出交官,按详定价值发给,其沿途扛抬,系饬该黎头挨村拨夫运送。查差役入山采木,押夫扛运,不无扰累。嗣后应将年额贡木尺寸长短斤量,明白晓示,预发价值,分派总管、哨管、黎头分办正副件数,定期运赴地方官选用,按价核算给清,以杜差役扰累之弊。如逾期误贡,及不合尺寸斤量,以赝木搪塞,惟该总管、哨管、黎头是问。”(清·道光·胡端书《万州志》卷九)。但是从其它资料可以看出,重要的不是黎头、哨管、总管,“不服王化”、桀骜不驯的生黎或苗黎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C.        明及前清或更早,黄花黎一般源于坡度和缓及采伐运输条件相对较好的五指山(黎母山)东部地区,随着此区域黄花黎资源枯竭,逐步转向西部、西南部,主要是陡峭、险峻的尖峰岭一带,人工及牛车是难以外运的,只有等到昌化江及其它河流在丰水季节涨满河水时才能外运。这极大地限制了黄花黎的外运及采办数额。

由于连年滥伐,清末较大径级的黄花黎已很少见。据清史记载,清东陵·慈禧陵前之大殿走廊所用柱子均为黄花黎原木。采办官员报告慈禧后,慈禧大悦。慈禧的前辈们是没有享受此等规格的,一般用黄花松或楠木作柱。今天看来,这些柱子并不是黄花黎而是针叶材中的一种类似于黄花松的木材。

2.        黄花黎由于本身生长,特别是可用于制作家具的心材转换速度极为缓慢,也是造成黄花黎稀缺的要素之一。

据林学专家周铁烽教授在海南尖峰岭的调查,天然更新林32年生树高16.50m,胸径22cm。胸径年均仅为0.6875cm,热带树木园栽培的20年人工林平均树高15.60m,胸径16.8cm,生长速度虽然比天然更新林快,但比起其它阔叶林树种也是极为缓慢的。(周铁烽《中国热带主要经济树木栽培技术》第198页)。

我们可用的木材是由边材不断转换为心材的部分。黄花黎的心材形成一般较晚,且转换速度很慢,如图:

新伐黄花黎直径12.70cm,心材部分仅2.60cm

3.        由于历代连年过度采伐,目前在海南岛已经很难看到天然野生林,只有小片人工栽培的黄花黎及再生林。王德祯先生在“花梨(降香黄檀)林”一文中写道:“由于遭受破坏严重,目前胸径20cm以上的残存植株甚少,只存经过多次砍伐的萌芽幼林或混生于半落叶季雨林中…。”(《中国森林》第3卷,阔叶林第1732页)。这是黄花黎资源濒于绝迹的科学而真实的记录。

 

九.      迷人的黄花黎家具

◇色泽与纹理

由于黄花黎特殊的生长条件与环境,色泽与纹理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令人着魔的画面。

A.          鬼脸

B.          黑色素聚集不均匀

C.         伞形纹

D.         红褐与金黄的天然组合

E.          层叠的山峰

F.          流金溢彩的溪流

G.         枯立木经虫蚀、腐朽后从未发现过的瑰丽画面。

虽然黄花黎的色泽与纹理美仑美奂,但不是所有好的东西组合在一起就是美的。设计的原则是颜色深浅强烈对比(如图),纹理一致(如一木一器),花纹对称(如圆角柜、四把成堂四出头官帽椅的4块靠背板为一木所出,纹理完全一致)。

◇恒久的稳定性

黄花黎家具经过几个世纪还能十分完整地流传下来(见清乾隆十二扇黄花黎(深褐色)围屏),与其自身有高度的防腐、防潮及防白蚁咬蚀性能是有关系的。更主要的是内含芬芳的降香油经过漫长的潮化过程已浸润其木材本身,木材锯解时辛香四溢;在自然阳光下,几百年前的旧家具经过重新擦拭并涂过无色透明的蜂蜡后,其金光闪烁的高贵品质依然如故。阔叶材中油性重的木材一般比重都较大,黄花黎在含水率为12%的情况下,气干密度为0.820.94g/cm3。西部深色的油黎有的超过1.0,入水即沉。

合适的密度与天然油性使得黄花黎十分适宜于工匠雕刻才能的极度发挥,铲地、起线从不戗茬。生动的人物表情、鲜活的四季花卉、跃跃欲试的虫鸟动物及饱满、圆润、流畅的线条均可以在黄花黎家具上找到。

由于黄花黎天然特性,复杂、合理、严谨的榫卯结构也更为牢固、稳定。这也是黄花黎家具得以保留下来的奥秘之一。

◇流畅、生动的线条语言

黄花黎由于色泽与花纹美丽,一般少雕,而是用生动多变的线条加以点缀。如黄花黎托角榫酒桌,腿面饰双混面双边线,里面饰单混面双边线,两侧腿间装双枨,饰双混面双边线,既没有破坏黄花黎原有的花纹,也起到了避免腿面单调无味的缺陷。特别是桌沿突起的拦水线,许多人以为是后贴上的。实则不然,而是将整块黄花黎大部分铲除独留拦水线,起线十分规矩、圆满、流畅。

有人认为黄花黎家具是线条语言的集合体,这也是有一定缘由的。

◇简洁、大方的造型

黄花黎家具造型十分简洁、大方,很好地处理了“空”与“实”的关系。很多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坚持道家知白守黑的境界。比例尺寸也处理得十分合理。如黄花黎靠背椅一对,整个靠背“空”也即“白”的处理十分合理。靠背板上两种不同图案的开光穿透力很强,灵气外透。黄花黎圆角柜一对,整体造型稳重大方,特别是柜垫的设计更为独辟蹊径,中间以两个抽屉承上启下,上下留出“空”,给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每一件黄花梨家具的棱角没有锋利或扁平的,给人以浑圆、柔美的视角,也与儒家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相吻合的。黄花黎家具的每一个构件,每一个榫卯的设计与家具的整体构想是浑然天成的,精致而厚重。

◇尊严与等级的象征

黄花黎颜色多呈尊贵的象征皇权的金黄,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官、百姓的钟爱。最早黄花黎仅作为贡品为皇室所用。黄花黎家具的使用也是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的。著名明清家具研究权威胡德生先生在其《传统家具与传统观念》论文中谈到:“皇宫内各宫、各殿、各级机构也要依各自名分使用不同质地的家具。如:故宫内军机处所用的家具,清一色的榆木擦漆家具。……皇帝和太后使用的宴桌为黄花黎木纯金云纹包角桌,皇贵妃、贵妃所用为黄花黎铜镀金云纹包角桌;嫔以下所用为黄花黎铁鋄金云纹包角桌。”

 

本网站所发表作品及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